銀行理財產品是什么?百度百科給出的標準解釋是:商業(yè)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,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(fā)設計并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。
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,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,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。 在這項投資過程中,投資人唯一可依靠的便是他們在購買產品時直接“接頭”的銀行理財經理。
當理財經理略加修飾的描述著那些預期美好的收益率時,投資人“財富”的夢想由此誕生。產品到期后,若收益率圓滿達成,則皆大歡喜;若達不成,則投訴不斷。
那么,目前市場上令人眼花繚亂的銀行理財產品,究竟是怎樣的?銀行是否像定義里說的那樣針對目標客戶群“量身打造”了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? 如果給銀行理財產品分個類,大致可分為“股”類和“債”類兩種。
所謂“股”類理財產品,是指銀行的代客理財業(yè)務,每個投資人都是入股者,集合形成一筆大資金,交由銀行代為投資,由銀行根據顧客風險偏好設計出投資模型與標的,銀行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是資產管理方和投資顧問人。
所謂“債”類理財產品,就是一個借貸的延伸。無論是債券類、票據類,還是信貸類產品,都是銀行將上游的融資成本,通過中間層層盤剝后,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轉手賣給客戶。 那么,我們可以看出,所謂的“股”類理財產品才是“真”理財,而所謂的“債”類理財產品則是“假”產品。